品牌营销不仅要抢占心智,更要进入心域
当下,品牌营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:我们已经没法靠霸占用户来得到用户。
过去,我们一直把消费者的心智当成兵家必争之地。
刚开始,品牌通过垄断公域流量资源,霸占用户的眼球。后来,我们发现流量资源越采越少、越来越贵,在千人千面的媒介生态下,企业很难持续霸占用户眼球。
于是,大家开始把流量私有化,让流量可以反复利用。企业自认为开始从霸占用户,向圈住用户进化,但这种方法本质上也是一种变相的霸占。
我们不应该再去劈开用户的大脑,期待大力出奇迹,我们要学会潜入用户的心域,润物细无声。
今天品悦橙网络小编就来聊聊如何潜入用户的心域。
品牌营销有三个经营目标
认知、认同、认购
以往,用户先通过广告认识这个品牌,经过长时间的接触,慢慢认同这个品牌,等需求来了之后,再去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。
转化一个用户的路径是:先认知、再认同、后认购。
现在,我们一般习惯用公域流量解决认知问题,用私域流量拉升认购问题,至于认同问题,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抛弃了。因为有了算法的应用,广告可以直接找到有需求的用户,即刻引发认购。
很多品牌转化用户的路径是:从认知、到认购。甚至根本就没有清晰的认知,直接就会认购。
看似用手掏钱的认购行为,才是品牌的最终目的。如果我们把认知、认同、认购当成三个要素,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,就会发现:没有走心和走脑的认购,短期是有效,但长期就很难。
走脑的行为:用户是理智消费,没有低价折扣和9块9包邮,往往不会促成下一单;
走心的行为:用户是痴迷的消费者,购买没有道理,只凭感觉;
走脑又走心的行为:用户长期稳定地消费;
不走脑也不走心的行为:用户是冲动消费,事后往往会后悔。
目前,只在公域和私域上精耕的品牌,其实略过了一个环节,那就是“心域”。这样做看似加速了转化,其实埋下了隐患。因为不管是冲动消费,还是理智消费,都很难形成长期、稳定地购买。
所以,只重视公域和私域你就输了。因为从公域到私域的流量,不经过心域的滋养,很难产生自发性复购。不管是公域流量还是私域流量,只有进入用户心域,才能真的影响用户。
心域认同
广告不是没人看,而是没人信
现在的广告在和网红竞争、和直播间竞争、和综艺节目竞争,所以业界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:广告要成为好看的内容。
但其实,广告更大的问题不是没人看,而是没人信。“没人看”的问题只是在争夺用户的眼球,“没人信”的问题是争夺用户的心智。
那么,如何让用户产生认同感呢?就是做“真实”的广告,而不是美化的广告。这种真实包含两个层面:
一个是真实感的语态,一个是公信力的语境。
1. 真实感的语态:粗糙的真实,好过精致的虚假
广告不是美化自己,而是袒露自己。广告想要用户一看就信,就不能说假话、大话、空话、官话、美话,要只说肺腑之言。语态上要追求的不是美感,而是真实感。
同样一个产品卖点,说空话、说官话、说真话,用户体验感完全不同。就拿电脑电池续航时间长来说:
说空话:极致续航,引领未来;
说官话:超长续航72小时,商务臻至之选;
说真话:充电10分钟,办公72个小时。
语态上说真话,也许表达上略显粗糙,但恰恰因为不加粉饰,用户下意识地就会相信。
比如,中国农业银行的品牌理念之一是“普惠于民,让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金融服务”。
传统的广告可能会这么做:找几个颜值很高的演员,拍摄一个故事短片。短片中,有个百姓为了存钱而受尽艰辛,农行刚好如神般降临,帮他解决了问题。这样的故事圆满感人,但从里到外都透露着一股气质,假!
所以,农行没有遵循传统套路,他们把品牌藏进了纪录片里。他们去大凉山的悬崖村,爬上落差800米的悬崖、越过2500多级藤(钢)梯,把金融服务送到了“悬崖村”。
如果说品牌TVC 是说官话的语态,那么纪录片就是说真话的语态。说官话,用户会懂不一定会信。说真话,用户一看就懂,一看就信。
2. 公信力的基建:融入真实的语言环境,塑造信任感
很多品牌为了获得用户认同,会优先选择与有公信力的内容平台合作。
但所谓公信力,不是你在内容平台做个栏目冠名就行的。因为品牌“傍上”公信力平台没有用,要“长在”公信力平台上。
比如,你走进电梯,电梯里挂着的不是促销海报,而是一则社区通知;你看到的视频广告,不是制作精美的TVC,而是朋友圈对话;你收到的不是一张宣传卡,而是一封用户信。
这就是模拟真实语言环境的广告,内容的载体和内容本身,都和用户真实的生活息息相关。它们不会阻断用户的注意力,用户不仅会认真看,看了还会信。
比如,一般人在买手机之前,会在网上了解产品的性能、对同级别机型进行比价、看专业机构的评分、看用户的评价等。其实,以上这些内容,都可以变成一种广告组合。
荣耀手机在发布新品时,就在互联网上发起过一波社会化众测:邀请了科技类KOL对产品进行拆解,从产品外观、性能上,给出专业的评测;横向对比同价位机型,分析不同产品的优劣势;用场景化内容,360度展示产品的体验感;利用矩阵号腾讯科技、腾讯数码等,帮助产品完成破圈。
品牌想要快速建立公信力,不是在有公信力的平台上,曝光的信息越多越好,而是融入平台真实的语言环境,输出符合媒介环境的内容,用户才会信你。
心域共鸣
如何形成全面的共识
在碎片化媒介时代,用户认识的事实都是片面的。品牌必须主动提供不同视角的广告,让用户理解全面的真相。否则很难在片面真相时代,形成统一而全面的品牌共识。
这一点上,我们要向优秀的新闻调查记者学习,学会从不同视角解读同一个事件。
假如一个记者来报道频发的电瓶车偷盗事件,一般会从这些视角入手,挖掘事件的全貌:
他会从当事人视角了解事实,询问车是怎么被盗的;
他会从警察视角,询问案件背景和原因;
他还可能采访专家,询问现象的社会成因、法律制度如何改进。
像新闻记者一样,从多元的视角对一件事进行解剖,才能让大家对一件事建立完整的共识。
品牌可以借助不同圈层的内容,不同圈层的独特视角,与用户形成共识。媒体平台在服务客户时,也可以提供多种类目的内容载体,帮助品牌叠加传递同一个内涵。
心域区隔
建立品牌联想 走出同质化泥淖
可口可乐前全球创意总监达里尔·韦伯说:“消费者对品牌的无意识联想是塑造强大品牌的重要因素。品牌就像一个空桶,等着填满联想。消费者每次跟你的产品和服务互动,就会扔一点联想到桶里。他们会一直随身携带这个桶,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。”
比如,你去买一双鞋,明明穿在脚上感受差不多的鞋子,你怎么就知道A代表经典,B代表潮酷,C代表文艺呢?
这种心理感受上的区隔,我们把它称之为“品牌联想”。和品牌有关的联想可以被分为三大部分:属性联想、利益联想、态度联想。
属性联想:产品价格、包装、质量等属性可以触发的联想。比如,宜家冰淇淋卖一块钱,就会让人联想到产品性价比高。
利益联想:这款产品能为我带来什么利益。比如,怕上火,喝王老吉就是利益联想。
态度联想:消费者想起品牌时,会产生的品牌观感。比如,想起腾讯新闻,我们会说这是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;提起白象方便面,会说这是有家国精神的品牌等。
功能和属性联想一般需要理性支配,而态度联想属于潜意识联想。潜意识可以跳过大脑的操纵,直接影响人的行为。
在同质化竞争的今天,大家在物理功能上差不多,我们需要制造更多的态度联想,才能在用户心理上实现心域区隔。
优秀的品牌都可以带来清晰的“心域区隔”。即便是同样的品类,也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感受。
这种品牌联想,不是一朝一夕之功,需要品牌持续经营。